晨光微熹時,松花江平原的田壟還覆著一層晶瑩的霜衣。五月的風裹挾著料峭春寒,將測繪成員呼出的水汽凝成細碎冰晶。在這片沉睡的黑土地上,一群年輕人正用專業與熱忱,書寫著新時代的“青春測繪志”。
科技守護者
“穩住!”王鑫的一聲低喝劃破清晨的寂靜。當7級橫風撕扯著RTK移動站的測量桿時,工程師張開雙臂的動作比思維更快。他的后背在寒風中繃成一道弧線,工裝服與風摩擦發出獵獵聲響。這是他們反復驗證過的防風姿勢——身體前傾15度,雙腳呈60度夾角,能為設備創造0.5平方米的穩定區。在他身后,采集終端上的數據流始終保持著±2mm的精度跳動。
空中測繪組
排水渠縱橫交錯的復雜區域,無人機的旋翼劃破凝滯的空氣。無人機以導彈末端制導般的精度,在復雜地形中貼地飛行。王鵬的拇指在遙控器上跳著微妙的芭蕾,精確控制飛行高度,沿著蛇形航線平穩飛行。邸俊旭盯著實時傳回的影像,認真的記錄數據。
泥濘中的堅守
水田區傳來“啵”的悶響,耿健力的第52次跨溝記錄就此誕生。他的雨靴里,黑泥已經漫過腳踝,每走一步都在田壟上留下獨特的“測繪印章”。而在另一測區,劉磊腫脹的右腳正將雨靴撐出夸張的弧度。這個倔強的90后拒絕休息,硬是用“三步一停”的節奏完成了當天的測繪。
智慧調解員
在大豆田壟邊,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正在上演。七十歲的徐大爺用布滿老繭的手,小心翼翼地展開那張泛黃的土地證,堅持以田頭的老楊樹為界標。李璨單膝跪地,在田埂上掏出圖紙解釋。“徐大爺,您看”他指向屏幕上泛著藍光的區域,“這是咱們最新的遙感影像,樹西邊兩米的地下,藏著一條排水暗溝,新劃的邊界需要留出機械轉彎區。”說著,他調出三維建模圖,老楊樹的根系與暗溝的空間關系一目了然。
團隊協奏曲
測繪最寬的排水渠時,一場意外讓時間驟然凝固。測量桿在交接瞬間突然滑脫,朝著泥漿翻滾而去——那里面裝著價值數萬的精密傳感器。崔一霖的身影在陽光下劃出一道弧線,他飛撲的動作比大腦的指令更快,就像老測繪員曾經教他的那樣:“儀器就是咱的命根子!”泥漿四濺的剎那,他本能地將儀器高高舉過頭頂,自己卻重重跌入齊腰深的黑泥中。冰涼的泥水瞬間灌進工裝,刺骨的寒意讓他打了個激靈。陽光照在他沾滿泥漿的臉上,懷中的測量主機屏幕依然閃爍著穩定的綠光,而移動桿早已裹成了“泥塑”。
當最后一縷夕陽為白樺林鑲上金邊,測繪隊員們收起沾滿泥漿的儀器。暮色中的黑土地舒展著它起伏的曲線,新測繪的排水渠像一條銀線,在田野間勾勒出優美的幾何圖形。此刻,那些跳躍在圖紙上的坐標、等高線、高程點,都化作最動人的詩行。無人機存儲卡里的數千張影像,RTK記錄的上萬個定位數據,都在訴說著一個永恒的追求:用科技之筆,描繪山河本色。
風拂過田壟,送來泥土的芬芳。年輕的測繪隊員們肩并肩站在田野盡頭,他們的身影與廣袤大地融為一體。明天,當太陽再次升起,這些寫滿數據的圖紙將變成施工藍圖,而他們用腳步丈量的每一寸土地,都將孕育出金黃的豐收。這就是測繪人最樸素的浪漫——把青春寫成大地的注腳,讓精準成為時代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