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2023年12月中旬,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為貫徹落實全國總工會《關于深入開展優秀技術工人休療養活動的意見》,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廈門勞動模范療休養中心開展優秀技術工人休療養活動,此為廈門休療養活動之行有感而發。
在抵達廈門,看到滿眼綠樹成蔭的那一刻,之前的那點疲憊與忐忑也都煙消云散了,在熱情的導游陳忠炎老師及司機師傅的帶領下,我們穿過宏偉的杏林大橋,在美麗的海濱城區中兜兜轉轉,最終停靠在目的地迎賓樓前,望著周圍層疊環繞的建筑群,我們知道自己將度過一段流連忘返之旅。
身為一名一線技術工作者,此次有幸參與到活動中,在總局黨建工作部主任孫京平及宋健、王才玉領導的帶領下與總局全國各單位共47名先進工作者感受總局領導的殷切關懷,在涼爽的海風中陶冶濃厚的歷史及海洋文化。
隨著總局牛建華書記宣布活動正式召開,本次日程安排將于18日持續至22日,豐富而充實:白天我們游歷了嘉庚公園、集美學村及陳嘉庚故居,參觀龍巖永定土樓,而后漫步在美麗的環島路,抵達胡里山炮臺,瞻仰宏偉的克虜伯大炮。之后又登上浪漫之島鼓浪嶼。在活動最后一天參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學習閩南地悠久的海運歷史。
晚上,我們在分會場里暢所欲言,輪流分享自己的見聞。我們一線技術人員們經歷了行業及單位的起起落落,自身亦為單位的發展嘔心瀝血,勤懇奉獻:有的每日加班奮戰在流水線上,有的駐扎在人跡罕至、物資匱乏的荒漠、山村,還有的曾跋涉在潮濕泥濘的樹林,低壓強紫外線的高原。他們不但忍受過將近40度的高溫、零下30多度的嚴寒、6000多米的高海拔。還要繞過遠遠望見的棕熊;躲避大象、野豬的蹤跡;和突然鉆出草叢的毒蛇對峙。經歷無數風雨、孤獨和艱難險阻,哪怕自身病危在及,依舊不忘初心,以工作為先,以大局為重,以完成成果資料、保證項目順利驗收為第一要務。而今論起當年事,大家云淡風輕,詼諧逗趣,心有戚戚焉,都付笑談中。
在技術交流中,氣氛被推到頂峰,從技術細節、到管理流程優化再到日常的安全維護“兩金”壓控。說者各抒已見、事無巨細,聽者撫案沉思,意猶未盡。自己恍惚回到了野外項目上披星戴月的時光:滿桌圖紙電腦炫如霓虹燈彩,組員積極討論勝過城市的喧囂。而此時會場里,眾人在表達對單位的思慮,臉上卻洋溢著自豪,談到開展工作的困難,語氣卻掩蓋不住熾熱,提到各自行業的挑戰,卻感覺充滿了信心。夜色已深,同志們仍眾說紛紜,樂此不疲,不禁令人動容。
記得我們徜徉在鼓浪嶼島的時候,導游曾指著遠遠矗立的山峰說道:“那個就是日光巖,整個島上最高的地方,從那里可以俯瞰整個鼓浪嶼!當年鄭成功準備收復臺灣就在那里屯兵扎寨!”1650年鄭成功舉兵在此操練水師,揮斥方遒,最終驅逐韃虜,收復我國固有領土。并在鼓浪嶼留下龍頭寨門地、水操臺地、拂凈泉地等珍貴文化遺址。然而時過境遷,鴉片戰爭時,西方列強紛至沓來,在島上劃分各自的租界,筑起英、美、日等13個國家的各式領事館、并創辦教堂、學校、醫院、洋行,形成風格多樣的建筑群。至此島上多國文化開始交流雜糅,孕育融合。20世紀20-30年代無數熱血歸國華僑在途徑鼓浪嶼時,興建千余幢中西合璧私家別墅,風格推陳出新,使鼓浪嶼有了“萬國建筑博覽館”之美稱,并使鼓浪嶼音樂、文化交流盛況空前。
導游陳老師說:“為什么當年像陳嘉庚、黃奕住那樣的富豪都回來傾力建設祖國啊?不僅是因為衣錦還鄉的情懷和反哺社會的責任感,還有的原因是你背后的國家不強大,人民在外面就受欺負,再有錢也是低人一等。”陳嘉庚先生當年賣掉大廈創辦廈大,慷慨激昂的背后是怎樣的悲壯與決然?黃奕住等愛國華僑在振興祖國實業時與列強斡旋,不知懷揣何等復雜的心情?他們曾身處黑暗,但他們提燈前行,他們孜孜不倦地為祖國,為理想埋下了種子。
如今漫步在當年魯迅、巴金走過的深街小巷,聽陳老師如數家珍,往日往昔名人軼事娓娓道來。賞雕窗飛檐、尖頂拱門、紅墻白柵、層巒疊翠,朝氣蓬勃的男女游客在整潔的石板路上結伴而行,歡聲笑語。很難想象這樣精致嬌美的浪漫之嶼也承載著那么厚重的歷史,而它最初竟只是一塊渺無人煙的荒島。經歷數百年的洗禮,與其說它破繭重生,不如說曾經的磨難沉淀成肥料,培育它長出瑰麗的花瓣。
在地勘行業及單位轉型期,面對市場低迷,項目縮減、投資放緩、利潤同比下降等諸多問題帶來的影響下我們也曾迷茫,然而回望地勘行業豐厚的百年發展史,地質前輩在困難面前毫不退縮,從未動搖心中的信念,從未遲滯前行的步伐,不但屢次提交了可觀的資源成果,更以找礦為中心,在防災救災、脫貧攻堅、水土污染防治等方面實施主動作為,在越來越廣的領域為人民群眾提供服務,為地方政府提供技術支撐,在科技創新領域做出驚人的成就。不但為我國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我們行業人員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年透過土樓覘孔瞄準野獸和賊寇的客家人,沒有料到將來他們的國土上會挺起一門長達11米,射程將近20公里的克虜伯大炮用來抵御外敵。而如今福建艦及052D等艦艇編隊在領海游弋蓄勢待發,震懾力遠在千里之外,舉世嘩然。隨著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我相信地勘技術工作者在汲取歷史經驗的同時,未來將取得更多喜人的找礦成果,并在更多服務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一切過往,皆為序章。”而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也將成為日后的功勛。當前隨著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引發能源和資源安全問題日益嚴峻。對于我們這樣一個能源和資源消費大國來說,已經充分認識到地質勘查工作對于保安全、促發展的重要意義。搞好地質勘查工作,保護生態環境,促進高質量發展,是我們每個地勘行業人員的艱巨任務和光榮使命。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經過此次活動,我們不僅感受到肩負的使命,領導的關懷,更在交流中感受到同伴的勃勃生機及行業的廣闊前景,猶如在我們的心中點亮星星之火,將激勵我們更積極踴躍地投身于一線工作中。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響應《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充分調動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在工作中發揮自己地智慧和力量,奮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通過這幾天的游覽學習,我們充分體會到廈門及福建開放、包容、積極向上精神風貌。這里走出的華僑富商、文藝及行業精英燦若星河。彰顯著愛國愛鄉,海納百川、樂善好施、敢拼會贏的福建精神及開拓創新,敢于冒險的海洋文化。感染著每一個人。我們聆聽鐘南山、林巧稚事跡,堅定了爭當行業翹楚,勞動模范的決心。想要在行業中開拓創新、披荊斬棘談何容易?但我們始終堅信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既要有“心中有溝壑,眉目成山河”的氣魄,又要有“奮楫篤行,臻于至善”的態度,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養成善于學習,勤于思考的習慣,既要勤勉鉆研,夯實基礎;又要轉變觀念、敢于突破。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同時充分發揮地質隊員“三光榮,四特別”的優良傳統,積極融入“大資源、大地質、大生態”戰略格局,為單位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助力“雙一流”建設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漫步在連綿的廈門海難,鮮甜清冽的海風亦將我的思緒吹拂至遙遠的東北故鄉。當年曾祖父攜全家老小,漂洋過海,扎根關東。如今他們的后代卻在廈門、或在全國各地與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們相聚。離別之際,我們不知又要各自奔赴何方。我只知道,我們將懷揣同一理想,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