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雄壯的國歌在天安門廣場上空回蕩,鮮艷的五星紅旗迎著朝陽冉冉升起時,我的眼眶不禁濕潤,胸中激蕩著難以言表的民族自豪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不僅是一場展示國威軍威的盛典,更是一部濃縮的民族復興史詩。
鋼鐵洪流般的受閱方陣踏著鏗鏘有力的步伐,新型武器裝備在陽光下閃耀著冷峻的光芒,這一切都昭示著中國國防力量的現代化成就。閱兵的余韻還在心頭縈繞,我的思緒回到了8月那個陰雨綿綿的午后——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參觀經歷。
推開博物館沉重的門扉,時間仿佛瞬間倒流。展館內刻意調暗的燈光下,被日軍炸毀的鐵路枕木、布滿彈孔的城墻磚石,都在無聲地控訴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最令人窒息的是一的歷史。最令人窒息的是一面“死難者墻”,上面密密麻麻的姓名背后,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和戛然而止的人生。
在“抗戰英烈”展廳,趙一曼烈士的那封寫在煙盒紙上的絕筆信,字跡被歲月浸染得有些模糊,卻依然能看清“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這樣擲地有聲的話語。博物館的環形影院里,正在循環播放楊靖宇將軍的最后時刻:零下40度的長白山林海中,這位東北抗聯總司令在斷糧多日后,依然堅持戰斗!這些實物與展廳另一端展示的現代化軍隊后勤保障系統形成鮮明對比,無聲訴說著我們走過的漫漫長路。
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當我們在野外勘探時,手中的地質錘敲擊的不僅是巖石的剖面,更是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的記憶;地質填圖時,穿越過的山川河谷,是被炮火洗禮過的山體斷面,是被用作隱蔽所的巖溶洞穴,它們都在無聲地訴說著當年的烽火歲月。楊靖宇將軍最后戰斗的濛江地區,如今已成為重要的金礦勘探區;趙一曼烈士活動過的珠河一帶,現在正進行著頁巖氣資源調查。這片土地曾以鮮血哺育了革命,而今又以豐富的資源滋養著建設——這是怎樣的生命輪回!
當我們在實驗室分析稀土元素含量時,在電腦前構建三維地質模型時,在礦井下監測巖層穩定性時,都應該牢記:地質工作不僅是科學探索,更是守護國土資源的特殊戰線。那些沉睡在地下的礦藏,是先烈們用生命捍衛的寶藏,也是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戰略儲備。
從抗戰烽火到建設熱潮,從資源勘探到生態保護,地質人的腳步始終與祖國同頻共振。我們要用地質錘叩響新時代的旋律,用羅盤定位復興的方位,讓每一份地質報告都成為強國路上的堅實注腳——這才是對歷史最好的告慰,對和平最深的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