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決定行為。年底這段時間,特別適合對即將過去的一年進行反思總結,制定新一年的計劃。同一份工作,由不同的人來干,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你對工作的認識水平有多高,你工作的水平就有多高。結合自己這一年來的學習、工作,分享三點感悟吧。
一個時間——十年
2024年7月,我用了十年的身份到期了。這張身份證是我2014年7月到單位后辦理的,一轉眼,我已經工作十年了。
我查過一份資料,自然界中大多數果樹,從栽種到結果,也用不了10年時間,桃樹一般在種植后3年結果?,杏樹一般在種植后4年結果?,梨樹一般在種植后5年結果?,青梅樹、柿子樹等一般在10年后就進入了盛果期,就是產量最多的時期。
人們常把人才的成長和樹木的生長聯系在一起。我們這些干部,在單位經過十年的磨礪,對單位整體的運作,對單位內外部很多情況都有了相對充分和成熟的認識,對工作、對單位的發展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作為單位的中層干部,我們也要像果樹那樣,厚積薄發,主動作為,努力在工作中把自己的想法變成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奮斗,爭取結出累累碩果。
一個節目——《我在島嶼讀書》
沒有人的生活、工作能夠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話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我在島嶼讀書》是2022年開播的一個外景紀實類讀書節目,至今已經播到了第三季,每一季的節目網友都給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海島的風景自然是美不勝收,余華等一眾作家輕松、幽默的交談更讓人耳目一新,原來作家之家是這樣聊天的,原來作家是這樣讀書、寫書的,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風雅。他們的很多觀點都能給人以啟迪,作家蘇童說閱讀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你可以看金庸,也可以看瓊瑤,但是文學作品的營養確實不一樣。他打比方說,也許看瓊瑤的作品能讓你前進五米,但看托爾斯泰的作品,就能讓你前進五十米。余華也說過,讀小說等文學作品看似沒什么實際用途,但往往是這些無用的事,在你做選擇的時候能夠在潛意識中給你提供幫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善于學習先進的理論知識,學習各類業務知識、文化知識,并在實踐中經常練習,這樣才能不斷打開新局面。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作出了榜樣。從梁家河窯洞中如饑似渴地看書,到國內外場合提到的100多本經典著作,讀書學習不僅是他提高執政本領的手段,更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正是持之以恒的學習,讓習近平總書記能夠帶領全黨解決一個又一個改革發展中的難題。
電影《鄒碧華》中有這樣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不管是法院的辦公室,還是自己家中,法律相關的書籍總是堆滿了整個房間。為什么處理復雜的司法案件、推進司法改革,鄒碧華總是能夠創新方法、找到方向?這和他愛讀書是分不開的。
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工作中經常要處理一些瑣碎的小事,感覺沒機會處理什么大事。日常工作早就輕車熟路,有人不禁要問,還用讀那么多書嗎?其實,關于事情的“小大之較”,荀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思考過了。
《荀子·強國篇》中記載:“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縣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縣日也淺,其為積也小。”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積累微小的成果,每個月積累不如每天積累,每個季度積累不如每個月積累,每年積累不如每個季度積累。一般人喜歡輕視怠慢小事,等大事來了,然后才把它提到議事日程上努力去做它。像這樣,就常常不如那些認真辦理小事的人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小事來得頻繁,牽扯的時間多,積累起來的成果大;大事來得稀少,牽扯的時間少,積累起來的成果小。所以荀子最后總結說:“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意思是:財寶,是越大越重越好。國家政事則相反,能夠每天認真處置政務,積累微小之功,實際上成功最快。
書到用時方恨少。讀書這件事,還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時,這樣才有可能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在講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陜北讀書的故事時說:“他能想到當年在陜北看書的積累,到后來幫助他成為總書記、國家主席嗎?他能想到當年的積累到今天的充分運用嗎?真等到達高位以后再積累,那就晚了。”
一個人物——單霽翔
單霽翔,2012年至2019年任故宮博物院院長。1954年出生,2012年他已經58歲了。按一般人的設想,到故宮工作兩年等著退休就得了。但他不是這么打算的。上任之初,他親力親為,用五個月時間,穿布鞋走遍故宮9371間房,走壞20多雙布鞋,細致檢查了所有藏品和基礎設施,記錄了故宮內存在的安全隱患等詳細信息,想辦法逐步解決。故宮的大多數古建筑都是木質結構,很容易發生火災,于是他決定,故宮內禁止吸煙。但是,在故宮1500名左右的員工里就有400多人是“煙民”,禁煙的壓力和阻力非常大。員工們認為,單霽翔來故宮之前幾十年,故宮內都沒有禁煙,憑什么他說禁煙就禁煙?但是,在單霽翔的堅持下,這一決定還是施行了下去,所有游客、工作人員都不能在故宮內吸煙。
單霽翔對原則的堅持還有一個故事,就是不能開車進入故宮參觀。在單霽翔之前,為了彰顯我國對外賓的特殊禮遇,外國貴賓參觀故宮,可以開車進入午門。但單霽翔2012年上任之后,就一直給上級打報告,說:“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凡爾賽宮,日本的皇宮從來都不給任何人禮遇,為什么中國的紫禁城、我們的故宮博物院一定要劃出差別呢?”終于,2013年故宮發出告示:任何人不能驅機動車進入故宮!
一項制度、一個命令,如果沒有人去執行,就會成為擺設,但單霽翔沒有讓這種事發生。2013年4月,法國總統奧朗德訪華,在我國禮賓人員的陪同下,一起去故宮參觀。然而,當車隊浩浩蕩蕩直驅故宮時,單霽翔院長果斷下令:關門!最終,他帶著法國總統,步行參觀了故宮。自此以后,“參觀故宮不能開車進入”這一規定才被執行起來。
在單霽翔之前,故宮賣的都是別人的文創產品。單霽翔管理故宮后,推出故宮系列文創產品,每年給故宮創收十幾億。2019年,單霽翔65歲,從故宮博物院正式退休,但退休后他也沒有閑著,而是忙于寫書。《大運河漂來紫禁城》《我是故宮“看門人”》《人居北京:喚醒工業遺產》……3年疫情期間,他寫了18本書,平均兩三個月完成一本,這都是他長期積累的結果。
因為單霽翔,故宮在很多方面都變得不一樣。他有一個觀點,就是讓文物有尊嚴。剛到故宮的時候,又一次走到庫房臺階底下,他問工作人員,這是誰躺在臺階底下?工作人員說,那是周恩來總理當時特別要求劃撥給故宮的一具兵馬俑。單霽翔后來讓人專門制作了收藏它的囊匣,把它保養以后,在慈寧宮的雕塑館展出,神采奕奕的兵馬俑吸引了無數游客的目光。《傳習錄》中說:“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單霽翔的心思全在文物的保護與文化的宣傳上,因此才能在工作上不斷創新、不斷出彩。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深刻認識現代領導活動與讀書學習的密切關系,深刻認識領導干部的讀書學習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作水平和領導水平,真正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自覺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真正使讀書學習成為工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識和文化入腦入心,沉淀在我們的血液里,融匯在我們的從政行為中,做到修身慎行,懷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祥龍擺尾辭舊歲,金蛇納福啟新程??。新的一年,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好書中得到滋養,以書為翼,揮斥方遒,在平凡的工作中不墜青云之志,在冶金地質事業上勇攀高峰。讓我們以歲月為卷,以擔當作筆,共同譜寫新時代冶金地質人的奮斗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