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煮茶時,看著蒸汽在茶壺上暈開朦朧的薄霧,恍惚間竟和黎戈筆下 “廚房是時間的微型劇場”產生奇妙共鳴。這本充滿煙火氣的散文集,就像在老茶館聽故事,那些被慢火煨熟的時光片段,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從生活褶皺里抖落出溫潤的珍珠。
“葉舟”篇里那些關于書與電影的閑談,像極了周末午后與閨蜜的茶話會。她在講奈保爾時,絲毫沒有學院派的架子,倒像舉著放大鏡在文字里尋寶,領略那些熟悉或陌生的文學世界。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與思想,在她的筆下逐漸清晰。這不禁讓我反思,在工作之余,我們也應像她一樣,保持對知識的渴望與探索,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內在修養,這樣才能在工作中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靈活的思維。
作者對時間的感知充滿了東方美學的詩意。她寫梅雨季晾不干的衣物 “像被揉皺的嘆息”,寫菜市場里 “蓮藕切開的瞬間,淀粉絲在空氣中織就透明的網”。這些細膩的觀察讓我意識到,我們早已習慣用手機里的倒計時軟件丈量生命,卻忘了在煮茶時凝視茶葉舒展的姿態,在晾衣繩上捕捉風的形狀。就像書中說的:“當我們用秒表分割時間時,月光也被切割成了二進制代碼。”
陽臺上種下的那盆貓草,簡直是書中 “時間的果” 的完美注腳。最初每天舉著尺子量高度,澆水、曬太陽、避開直曬……時時刻刻焦急地關注卻換來葉子一片片變黃。后來佛系到只在清晨噴壺象征性地撒些水,某天下班竟發現貓咪正愜意地啃著油亮的葉子。這種等待的智慧,恰似黎戈在書中寫的 “蘋果樹不會因為焦急提前結果”。當我們允許時間以自己的節奏流淌,生命反而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綻放驚喜。
“根岸”篇中父親住院的日子,被作者寫成了充滿禪意的生命詩篇。醫院走廊瓷磚縫隙里的螞蟻,成了丈量時光的特殊刻度。這讓我想起陪父親一趟趟來往醫院時,總愛仰望站臺下的那棵銀杏樹。從春到冬,看著它從光溜溜的枝椏到金黃的華蓋,那些被陽光曬得半透明的落葉,最后都成了夾在病歷本里的時光標本。原來真正重要的東西,都藏在生活的褶皺里,像姥姥針線筐里找不到的頂針,總在某個轉角突然出現。在困難面前保持平和,又何嘗不是又一次成長呢!
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生活滋養文學,文學燭照生活?!边@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就像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工作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生活中的經歷、感悟又會反哺工作。我們在工作中積累經驗、實現價值,生活則給予我們情感支持和心靈滋養。當我們在工作中感到疲憊時,回歸生活,從日常點滴中汲取力量;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以工作中的積極進取精神去面對。只有平衡好工作與生活,才能收獲更豐富的人生體驗。
合上這本充滿煙火氣的散文集,窗外的玉蘭正在暮色中悄然綻放。那些曾被視為“浪費”的片刻時間——觀察云朵形狀的半小時、煮茶時的寂靜時光,此刻都化作時間饋贈的珍珠?;蛟S正是《時間的果》所說的“時間的利息”,當我們不再與時間為敵,它自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饋我們。在這個追求“快”的時代,懂得“慢”的智慧,才是對生命最深情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