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細雨如絲,為天地籠上一層朦朧的輕紗。雨滴輕敲青石板路,濺起細小的水花,空氣中飄散著濕潤的泥土芬芳。這纏綿的春雨,讓人不由吟誦杜牧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然而,這微涼的雨絲并未阻擋人們踏青的腳步,反而為春日平添幾分詩意。
踏青途中,我們特意前往李大釗紀念館。遠遠望去,青磚灰瓦的建筑在雨霧中顯得格外莊嚴肅穆。走進展館,時光仿佛在此凝固——泛黃的手稿、珍貴的照片、簡樸的衣物,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那個風云激蕩的年代。在“青春”展廳,李大釗先生“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的吶喊猶在耳畔;在“信仰”展區,他從容就義前留下的最后影像令人肅然起敬。站在先生的漢白玉塑像前,但見他目光如炬,右手微抬,仿佛仍在為民族復興奔走呼號。窗外春雨瀟瀟,更添幾分追思之情。
離開紀念館,途經青春廣場。雨后的廣場上,一群高中學生正在舉行詩歌朗誦會。他們清朗的聲音在春風中回蕩:“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而是深沉的意志...”我駐足聆聽,忽然明白:青春從來不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更是一種永不停歇的精神狀態。就像李大釗先生,即便在生命最后時刻,仍保持著青春的激情與理想。廣場中央的日晷雕塑上,“青春萬歲”四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在告訴每一個經過的人:只要心中有火,眼里有光,青春就永遠不會褪色。
午后,來到古灤河生態公園。雨后的公園煥發著勃勃生機,新柳垂絲,輕撫水面,櫻花帶雨,落英繽紛。古灤河水清澈見底,倒映著兩岸初綻的海棠。孩子們在親水平臺放紙船,老人們在棧道上悠閑漫步。濕地保護區里,白鷺時而掠過水面,野鴨帶著雛鳥在蘆葦叢中嬉戲。最令人驚喜的是河畔那一片杏花林,粉白的花朵綴滿枝頭,微風過處,花瓣如雪紛飛,為游人鋪就一條芬芳小徑。
沿河而行,偶遇幾位老者在古亭中祭奠先人。青團、艾粿、濁酒,簡單的供品飽含深情。他們輕聲細語,仿佛在與逝者嘮家常。這場景讓人頓悟:清明不僅是節氣,更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感紐帶,連接著過往與當下。
暮色漸濃,云開雨霽。西天的晚霞為古灤河鍍上金邊,歸巢的水鳥掠過波光粼粼的河面。回首望去,青春廣場上仍有年輕人載歌載舞,紀念館的輪廓漸漸隱入暮色,而河岸的街燈已次第點亮。這個清明,雨中的追思與晴時的歡欣交織,青春的熱血與歲月的沉淀交融。歸途上,衣袂猶帶杏花香,心中滿是對生命的感悟:正如李大釗先生所言,青春是奮斗的精神,而清明則是生命的禮贊。在這美好的季節里,我們緬懷先人,珍惜當下,更要以青春的激情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