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對中國人來講有著重要意義,不僅是一個節(jié)日,更是一種情感的投射和依托。
小時候過年,必須穿新衣,從頭到腳煥新,我媽還會在我帽子上插上一朵塑料花......放鞭炮,我最喜歡的是呲花和摔炮,大年三十晚上和一群小伙伴買一堆呲花滿大街跑,年初一基本都是被鞭炮叫醒的......貼對聯(lián),姥爺會親自熬上一鍋漿糊,我小舅還有大表哥毛筆字寫得好,每家的對聯(lián)基本上都是他倆下筆包圓,我們其他小孩就是在旁邊幫忙遞對聯(lián)遞漿糊......守歲包餃子,三十晚上一家人守著電視機,一邊包餃子一邊看春晚,聽著春晚倒計時,真真切切踏入新的一年......拜年領(lǐng)壓歲錢,年初一的早上吃完餃子就去走親戚拜年,我們那里拜年是晚輩給長輩磕頭領(lǐng)壓歲錢,我問過我姥,為什么要磕頭,她說百年后看不見你們給我磕頭先提前看看,現(xiàn)在再回頭想起這句話,姥姥已經(jīng)去世多年。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基本上就是這么過的,當(dāng)然三十以前還有送灶王爺,我姥每次都會做好一桌子菜擺在院子里作供品,雞鴨魚基本都是半生不熟的,然后燒紙念叨。大年初五各家各戶還會在家里張貼財神像迎財神,話說每家財神好像長得都不太一樣,我從小就愛觀察,這是我觀察后得到的結(jié)論,可能不是一個印刷廠出的。那時候過年,盡情地吃喝,大聲地歡笑,我和小伙伴們從東田子(方言東邊鄰居家)跑到西田子,從初一瘋到十五,什么都不用想,快樂無比。
小時候總是盼望著長大,長大后又總是懷念以前,很矛盾。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團圓飯已經(jīng)不會在家用心準(zhǔn)備,餐館每每爆滿;鞭炮聲變得稀稀疏疏,偶爾街上有幾個孩子在甩著鞭炮,我都要躲得遠(yuǎn)遠(yuǎn)的;家里的春聯(lián)用透明膠帶貼了貼,每每年中的時候總會脫落掉下來;今年的春晚我看到十點,眼皮實在撐不住,早早就上床躺下了......躺在床上,刷著手機,看著各地過年的新聞,看著流量帶來的各種爆梗,今年好像流行旅行過年,感慨著不用行萬里路便可知天下事,真好,我們這代人可以享受時代帶來的福利,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有人說年味越來越淡,小時候的感覺一去不復(fù)返了,不快樂了。每每聽到這樣的言論,我總不禁啞然,那可不,從收壓歲錢變成了發(fā)壓歲錢,從被問成績變成催婚買房生孩子,所以年輕人對過年不再滿懷期待甚至恐懼。我們一邊把傳統(tǒng)扔掉,一邊又說著年味淡了,一邊盼望著過年團圓,一邊又說著過年不好玩。其實不是年味變淡了,而是我們長大了,身份變了,社會角色變了,生存壓力變大了。過年的幸福感源自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若是我們兢兢業(yè)業(yè)工作,開開心心生活,節(jié)假日扔掉手機電腦,圍在父母親人身邊,精心準(zhǔn)備一頓團圓飯,認(rèn)真?zhèn)鞒泻妹恳粋€傳統(tǒng)習(xí)俗,帶著心意,向家人、親友、故鄉(xiāng)傳遞出我們的情感和思念,年味隨著傳承也會越來越濃,這樣的年才是真的年,過的才有意義。
年味時間很短,在家的日子很短。過年的時候看著日歷一頁一頁的翻過去,陪伴家人的時間過去一天又一天。想讓時間變得再慢一點,記住父母親人的模樣,記住故鄉(xiāng)的模樣,望大家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