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能夠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持續提升黑土耕地質量,達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產出率的目標,對農業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2020年,物測公司成立了黑龍江項目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該項目部都會赴黑龍江省從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勘測工作。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主要分布在綏化市、黑河市、哈爾濱市等地區,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地形圖測繪、項目區范圍測定、道路涵洞溝渠等橫縱斷面測繪等,最終成果通過電子數據和紙質等方式提交,是黑龍江省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第一手材料。
對嚴冬季節在黑龍江省從事高標準農田建設勘測的工作的測繪人來說,整個工作可以用“冷、險、熬”來概括。
先說“冷”
黑龍江的冷,一般人可能想象不到,寒風刺骨,面如刀割。從2023年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爆火”,我們看到了北國風光美麗動人的一面。極寒環境,造就了大東北特有的景色,但對于從事勘測工作的項目組成員,這無疑是身體和精神上的極大挑戰。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對于十月飄雪,最低氣溫達到-40℃的黑龍江省來說,路似鏡面,雪沒膝蓋,睫毛上霜,面罩結冰皆為常態,在這樣步履維艱的冰天雪地里,大家依然沒有絲毫懈怠,積極工作。通過不停的活動、行走來保持身體的溫度和四肢的靈活度,以便操作儀器設備;野外作業需要防寒,所以穿著笨重,在雪地中走不了多遠就會出汗,汗水慢慢結冰。每天回到駐地,大家檢查完野外測繪數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緊烘干已近濕透的衣服,才能保證第二天的正常工作。
再說“險”
工作的冷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去克服,而工作中有時遇到的危險,讓人想起來都會心驚膽戰,毛骨悚然。
黑龍江省地廣人稀,野生動物品種豐富,數量繁多。在平原地區進行野外作業時,野雞、野兔等隨處可見,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在祖國最北端的小興安嶺等地區,卻分布著狍子、野豬、黑熊、東北虎等大型野生動物,給勘測工作帶來了不確定的危險。
黑河市的勘測項目區就是在林場范圍里,那里農田大多分散,為多年以前在原始森林中伐樹墾荒形成。林場里,手機信號微弱,RTK往往需要架設基站才能使用,項目組成員需要在護林員的帶領下才能進山進行勘測。“嘿......”,護林員大哥為了驅散動物,時常要吆喝幾聲。有一次,護林員發現了一行腳印,經過辨識說道“這像是熊的腳印,我們先測其他地方,前段時間這里有熊襲擊過人,我們繞開這里吧。”于是,在護林員的帶領下,作業組繞開了這個區域,此時,從未有此經歷的項目組成員,心驚膽戰,寂靜的樹林里只有大家踩雪的腳步聲。
最后是“熬”
在整個項目執行期間,由于工作內容單調,環境惡劣,項目組成員承受著心理和身體上的煎熬。加上高標準農田項目工期緊張,一般都在元旦前后啟動勘測工作,評審驗收工作大多需要在春節前結束,工期僅在幾十天之內,所以業主會不斷督促項目組人員加快進度,增加了項目組成員的緊迫感。
在趕工期的日子里,項目組成員通常是早上七點起床,吃過早飯后就匆忙出發,午飯買個面包,或者在村里簡單吃些泡面,就繼續開展工作,搶在太陽落山前完成當天任務,然后為第二天的作業做一些準備工作;有時因為一些不確定因素,天都黑了,當天的任務還沒完成,只能打開車燈或用手機照明,堅持把當天的任務完成,保證項目成果按期提交。
每天回到駐地后,立即整理當天的外業數據,按設計要求提出的斷面數據,進行合圖后分配第二天的任務,規劃路線,直至凌晨才匆匆睡去。這種狀態,日復一日,每天長達十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已經成為大家工作的常態。
就這樣,物測公司黑龍江項目部成員克服了東北的極寒天氣,經歷了工作中的危險,經受著內外業的煎熬,他們沒有周末、沒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在嚴寒下堅持連續高強度的工作,保證了項目的順利進行,終于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了任務,打贏了這場寒冬中的攻堅戰!